导读
从黑白胶片中的铁锹钢钎
到智能建造的科技锋芒
公路青年突击队
跨越半个多世纪
始终挺立在筑路攻坚的最前沿
20世纪50年代
前辈们以血肉之躯凿穿山岭
为贵州交通奠基
今日青年接过旗帜
在“世界第一高桥”等超级工程中
以创新工艺与硬核科技续写传奇
五四之际
新一代青年突击队员正以青春之名
上演一场跨时空的接力
忆往昔
无机械时代 人力撼山河
《册三公路青年突击队》 1960年5月1日摄
在贵州公路集团的历史档案中,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1960年五一劳动节的一个瞬间:一群青春洋溢、意气风发的公路青年停下手中的劳作,在贵州册亨至广西三江公路(简称“册三公路”)建设现场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他们正是来自贵州公路集团的前身——原交通部部属第一工程局第一、第二工程处。
1958年,老一辈公路人修建册三公路时留下的摩崖石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贵州公路集团老一辈公路人先后参与了川藏公路和重庆九龙坡港口等工程建设,转战贵州后,他们又参建了贵阳磊庄机场、赤天化码头和册三公路等项目。
在极端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机械化几乎为零的年代,他们以铁锹、钢钎为武器,于崇山峻岭间凿石开路。从川藏高原到黔桂边陲,从青春热血到鬓染霜华,老一辈公路人将满腔热血奉献给公路事业,以血肉之躯筑就千里通途,为贵州交通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看今朝
跨时空接力 续写新华章
新时代的贵州公路青年
接过接力棒
将“青年突击队”的旗帜
遍插项目建设一线
第三工程公司
六安7标青年突击队
六安7标青年突击队风采
为保障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施工建设顺利推进,六安7标青年突击队应运而生。面对主塔下横梁高空作业的“急”与“险”,团队创新采用“无落地支撑现浇支架系统”,减少高空作业量,工期缩短近两个月。
无落地现浇支架系统
隧道锚多功能出渣系统
在隧道锚施工中,青年突击队探索研发的“隧道锚多功能出渣系统”,以一条轨道实现隧道出渣、材料运输、设备通行的多功能作业,并能周转重复利用。这项技术不仅能提升施工效率,更以装配式结构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践行绿色施工理念。
第六工程公司
纳晴15标青年突击队
纳晴15标青年突击队在行动
在纳晴高速牂牁江大桥施工现场,坚守着一群青年。他们就是贵州公路集团第六工程公司组建的纳晴15标青年突击队。牂牁江大桥合龙是纳晴15标青年突击队前进路上的一场“硬仗”。面对大桥合龙段吊装重量大、吊装空间有限、相邻两节段对接精度要求高等技术难题,青年突击队采用300吨级的智能化缆索吊装系统,通过荡移预偏和实时监控,全方位守护梁段吊装作业安全,实现钢桁梁精准对接。
牂牁江大桥
第七工程公司
贵平15、16标青年突击队
第七工程公司组建的贵平15、16标青年突击队聚焦新质生产力,积极参与打造贵平16标预制场智慧信息中心和户外劳动者服务站,持续开展平安工地建设,主动在小槽隧道、马溜隧道、田坝大桥等工程建设主动担当作为,全力确保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用担当奋斗擦亮青年突击队的先锋品牌。
贵平15、16标“青年突击队”合影
第八工程公司
纳晴12标青年突击队
纳晴12标“青年突击队”与乌蒙山大桥留影
为安全高效推进纳晴高速乌蒙山大桥的建设,纳晴12标青年突击队探索创新了多项施工工艺,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吨位无塔架可横移式缆索吊装系统,吊装范围可覆盖整个桥区,设计吊重为300吨,为贵州省内第一吨位。截至目前,团队在材料、设备、工艺、工法等领域获得省级工法1项,公路工程工法1项,发明专利17项,为世界首座大跨度装配化钢桁腹杆—混凝土组合拱桥的建设注入“硬核”科技。
纳晴12标“青年突击队”部分发明专利证书
第九工程公司
贵平9标青年突击队
摆龙河大桥位于国家湿地公园内,环保要求严苛。贵平9标青年突击队以建设“平安百年品质工程”为目标,定制异形钢模板,解决施工模板关键问题;创新在主桥刚构的0号节段采用墩顶预埋牛腿支承的托架上进行托架现浇,在12节标准节段采用挂篮悬臂浇筑的施工方法,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秉承“永临结合”的品质工程建设理念和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规范要求,进一步优化生态环保设计,实现工程与自然和谐共生。
贵平9标“青年突击队”队员在摆龙河大桥操平放样
设备物资公司
安全技术服务小组青年突击队
这支队伍以“设备安全守护者”的身份,全天候护航施工一线。队员们不分昼夜,战严寒、斗酷暑,长期攀爬于数百米高空之上,定期对大型特种设备的技术性能、规范使用、维护保养及安全操作开展巡检,确保集团在建施工项目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
安全技术服务小组青年突击队队员在对大型特种设备开展巡检
同时,他们不断激发创新性思维,创新实施设备技术改造4项,其中交通产业园3号车间的直螺纹套筒生产线,通过工艺革新实现日产量提升33%、抽检合格率达100%,力学性能更加稳定,为集团提质增效贡献团员青年力量。
交通产业园3号车间直螺纹套筒生产线生产的直螺纹套筒
回首望
洒热血以成路
勉之今
成辉煌于翌日
从黑白照片到彩色影像
从人工开凿到智能建造
变的是技术与时代
不变的是贵州公路人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血脉
新一代青年突击队
以创新为矛
以担当为盾
在贵州群山间
续写着“天堑变通途”的传奇
为交通强国奏响激昂的青春乐章